跳过正文

分镜意识、宏细节的比喻与历史痕迹:以刘慈欣《超新星纪元》 “悬空时代”为例

·79 字· loading · loading ·
Masterlong
作者
Masterlong
熬夜,但是世界之夜
目录

姜振宇老师的科幻文学选修课-个人期末报告

分镜意识、宏细节的比喻与历史痕迹:以刘慈欣《超新星纪元》 “悬空时代”为例
#

摘 要:本文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为研究对象,从电影化想象、宏细节和历史话语痕迹三个方面,探讨了他的写作特色和技巧。文章指出,《超新星纪元》展现了刘慈欣对科幻文学的独特理解和探索,通过分镜意识的叙事策略,创造了影像化美学;通过宏细节的写作手法,呈现了史诗化的超越性图景;通过历史话语的隐喻,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批判。文章认为,《超新星纪元》作为刘慈欣的创作实验,同时也是其写作生涯的里程碑。

关键词:刘慈欣; 科幻小说; 超新星纪元; 电影化想象; 宏细节; 后革命

0 引言
#

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界的代表人物。其创作不仅是在中国科幻门类中的突破,更展露了对独特叙事艺术的探索。《超新星纪元》(下简称《纪元》)相较其它作品,讨论度或许不及;然而既是早期之作,又历多年吮墨,数易其稿,创作实验的丰富形状已经留于其上。由此,本文基于《纪元》定型稿[1],希望以“悬空时代”前后为楔子,探讨刘慈欣写作中的分镜意识、宏细节与后革命叙事遗迹。

1 背景及选段梗概
#

由于突然的超新星爆发,13岁以上的人们(统称“大人”)罹患辐射病,走向一年后不可抗的死亡,更年幼的孩子则幸免于难。随着标识剩余大人数目的公元钟归零,世界被正式交付给孩子们——大人尽力教导他们维护和延续文明,超新星纪元正式开启。

纪元的最初6小时被称为“悬空时代”:面对着“大人真正离去”所产生的社会心理震荡,尽管之前的试运行验证平稳,社会仍然爆发了混乱、国家机器由下至上陷入瘫痪,全中国各地涌来的千万求助电讯淹没了信息大厦内的领导班队主角团。

短暂茫然后,小领导们迅速分析厘清态势。应对危机,主角们立刻筹措以中央话语的强力联结组织起对大人依靠的精神替代。很快,所有孩子都接到了从中央拨来的帮助电话。在中央那端“大量子”超级计算机分身的沉着孩童语气中,险情平定,国家各级领导职能初步恢复。

2 电影化想象
#

刘慈欣在写作中存在有意的分镜意识,这种影像化的叙事策略在他的小说中并不鲜见。最典型的,《地球往事:黑暗森林》[2]中,罗辑、褐蚁与墓碑的场景几次出现,分属于序章相遇叶文洁与终章建立威慑之中。一方面,他习惯将小说的时间语言进行空间化,以场景的呈现切换代替线性叙事;另一方面,通过多种蒙太奇手法,文本得以突破单一维度,埋伏深蕴,一如褐蚁与罗辑的对应。

在《纪元》中,刘慈欣已经体现出这种影像表达欲。“超新星纪元初”开篇以数行 “纪元第X分钟”简洁冷静地分割文段,瞬间营造出一组时间连续、情绪隔离,同时又紧密联系,并阶段式跃进的场景:茫然、不安、怀疑、沉默、恐惧;镜头变换,读者的目光在“第7分钟”立刻收束于退隐了公元钟后的全国地图。这里文字的迅速密集,恰似灯光与场景的推移,将更多的细节表露,过渡情绪,暗示小高潮临近。一分钟后,屏幕上出现的“红色亮线”更是明确的视觉引导语言,叙事上下文立刻扩大到地图所指代的整个疆域中。

红色不断闪烁,刘慈欣借此创造的交叉蒙太奇[3]101将主角所在的信息大厦与全国各地无助孩子们的场景相织。矛盾冲突的烈度在一次次接线中上升,大厅中孩子们的精神在燃烧的地图前摇晃,小说情节在紧凑中稳步推进,直到“眼镜”出场。

场景色的主导从纪元始公元钟的大黑块,到发光彩色地图,再到布满红线和红斑的地图,最后到“大冰块”一样的乳白色墙壁,不断流变。如此自然的色彩蒙太奇[3]111用鲜明的视觉冲击渲染了恐惧——茫然——慌乱——镇静的转化过程。

当 “大量子”机械降神状开始呼叫全国时,其吞吐信息的姿态得到了充分甚至过分的描述:大量子与全国各信息节点构成的“大网络”与大量子内部的“小网络”都被赋予了仔细记叙。刘慈欣不吝堆叠史诗化的修辞,足以令读者瞥见其视觉化情节的努力。在“悬空时代”结束后,他用一组经典的镜头纪念,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孩子们站在阳台,雨后映着路灯光明的城市静谧,不知名鸟儿飞过啼鸣;太阳初升,人类文明度过了又一次出生。

3 宏细节
#

刘慈欣就科幻小说创作曾提出过“宏细节”的概念[4]。在传统文学创作中,细节作为情节意涵的延展,相对持续时间更短暂。宏细节其“宏”生于科幻文学独特的情景延伸,使得细节描写被放大到更广袤的视域[5]。毋宁说,宏细节的实现先决于背景场域的宏大,科幻作家在写作时有意折射这一宏大,形成了对应美学。

大量子的首次能力施展,可以看作是宏细节写作的尝试。祂向全国拨打电话时,向孩子们解释“屏幕上的两亿个像素代表对应终端,电话接通就由黑变亮了”。简单的流程描述,背后是恐怖的并发能力。刘慈欣在这里以炸弹为喻体,将网络信道传输描绘成信息炸弹逐级一圈圈地爆炸,字面意义的信息洪流笼罩全境。片刻,屏幕上“国土已变成了发出耀眼白光的一个整体”,反映大量子超凡的调度组织,以及对数字国土的绝对掌控程度。大量子需要同时保持至少两亿条会话连接,然后迭代地执行接收、分析、解决、反馈调整……全部隐于电话中那句“你好,我是中央政府”,并保证了实时性。

为了使读者对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纪元》使用相似手法对大量子输入、输出的部分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不过,有计算机领域背景的读者会发现,刘慈欣所描述的“大量子”运行的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专家系统”[6],而这个概念即使是在80年代已不属科幻。我们尚不清楚这类原始的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库推理方法能否在量子计算与数据资源的堆叠下迸发出如此伟力(并且这段描述显然还是基于冯·诺依曼结构而非量子计算)。在想象上,这已经逊色于刘慈欣自己的《中国2185》了。

描绘完软件部分,《纪元》继续将视角移动到硬件部分。刘慈欣没有放弃对所有相关细节施以夸张的修辞,几乎到了影响行文流畅的地步。至此,大量子各方面能力都获得了翔实的铺陈,也足够支持前文的宏细节。应当认为,这一段的写作尝试整体是优秀的,大量子之于微观和宏观、算法和硬件的描述彼此呼应,呈现出一种同构,最终完成了祂的具身化。而观感上的赘余在刘慈欣后来的写作中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避免。

4 历史话语痕迹
#

在一类常见的声音里,《纪元》往往被评价为《蝇王》的模仿者,这不无道理。但当我们回到《纪元》本身,潜入它诞生的时代和社会文化土壤,或许会自然地撞上革命寓言的幽灵。

中国语境内“后革命”的革命书写者,并没有、或仅在童年时期有见证过革命的情景,他们从业已存在的革命文本中继续生产革命叙事,是一种书写的书写[7];经历新时期文学浪潮后,刘慈欣更有可能沾染了这一特点,与《纪元》初稿时间相邻的《中国2185》便毫不避讳地讨论了对革命的再定义,前者延续了这一主题。在八十年代思潮下,刘慈欣于初稿留下了大量对民族文化、社会政治的批判[8]。这些激进内容在后续修订中被删去,然而后革命叙事的底色依旧蛰藏。

大人与孩童,“先进者”与“接班人”,隐晦对应革命关系的二元组[9]。亮星的死亡宣告杀死了所有大人,无法回避的新生活面前,究竟是从回忆里模仿曾经的大人,还是从现实里找到新的主体性?阿尔都塞式的症候阅读在《纪元》全篇生效,面对着革命的彻底敞开,一些元素随即浮出水面。回到“悬空时代”:

“公元钟熄灭之前,孩子世界的铁轨是放在大人世界坚实的大地上的……公元钟熄灭之后,这根铁轨悬空了,下面的大地消失了,只剩下无底的深渊。” 是对特定历史阶段转轨的隐写;“悬空时代”的迅速混乱反映了“大人”离去后主流话语缺席、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不稳定性;由下至上,浪潮自各级领导机构不断上涌至中央。

“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 一个已经死亡, 另一个又无力诞生”[10]。在刘慈欣设想中,为在新的社会秩序中尽早重新构建权力结构,“华华”等人需要立刻展出可依赖的强力中央权威——这只能通过机械降神般的超级人工智能和一对一联结的数字网络完成。

5 结束语
#

《超新星纪元》是刘慈欣的早期作品,本文尝试对选段在三个角度上进行分析,以展现他对科幻文学的独特理解和探索。通过电影化的叙事策略,他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新世界,极富视觉冲击和情感张力。通过宏细节的写作手法,他让我们体会到了科幻小说的超越性和美学。通过历史话语的隐喻,他于文本背后让我们思考到了科幻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

[1]刘慈欣. 超新星纪元[M].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9.

[2]刘慈欣. 三体II:黑暗森林[M].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8.

[3]孙晶. 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D].吉林大学,2011.

[4]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J].科普研究,2011,6(03):64-69.DOI:10.19293/j.cnki.1673-8357.2011.03.010.

[5]徐涵.试论科幻小说中的“宏细节”[J].新纪实,2022(16):43-46.

[6]张煜东,吴乐南,王水花.专家系统发展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19):43-47.

[7]陶东风.革命的祛魅:后革命时期的革命书写[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06):5-19+2.DOI:10.13831/j.cnki.issn.1672-8254.2010.06.002.

[8]张泰旗.历史转轨与不断重释的“新纪元”——论刘慈欣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的版本演进[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02):38-51.DOI:10.16287/j.cnki.cn11-2589/i.2021.02.002.

[9]韩旭东.青年革命记忆中有“情”的历史意识——对读《青春万岁》《启蒙时代》《超新星纪元》[J].当代作家评论,2022(06):141-148.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22.06.020.

[10] 莫里斯·迈斯纳. 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 [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相关文章

毛概课课程作业-文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文本阐释与当下意义
·149 字· loading · loading